统计显示,2020年至今,在道路容量几乎没有增量的背景下,上海全市在用的机动车新增110万辆,新注册驾驶证的市民也高达150万人。路少车多,面对人人喊堵的早晚高峰,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已经上马了一套数字化“神器”——易的PASS系统,尽可能在堵车来临前就采取措施。

2月20日早上7点刚过,周一的早高峰渐入高潮。中环、内环、南北高架、延安路高架,四个方向的快速路上,车辆开始走走停停。与此同时,易的PASS系统正在分析实时收到的拥堵路段画面,提取车速、车次等数据。到早上8点,在途车辆已经突破91万大关,刷新了今年以来的峰值。

一些非常态拥堵节点的预警不断推送进来:8点10分,上海市延安路高架、福建路下匝道口的车辆下不去。接收到指令的民警赶到拥堵路段,仅用了不到十分钟,疏导高架下匝道车辆并恢复畅通,减少了对后续整条高架主路通行效率的影响。“我们的理念就是能减少一秒的拥堵就减少一秒的拥堵,车子能多跑一辆就多跑一辆。”市公安局交警总队勤务处处长汪黎说。系统可以通过道路上的公共视频和AI算法设计,实时捕捉到一些路段不正常的拥堵情况,然后通过对过境车辆车速、车次等数据的比对判断,为交警部门疏堵提供预警。尤其在高峰时段,系统发现问题的速度可远快于通过接报警发现警情的效率。

随后,系统监测到新区东明路、永泰路路口南向北出现拖尾现象。民警抵达现场进行控流疏导并用10分钟恢复常态。属地交警部门介绍,这样的拖尾现象,靠人力巡视发现堵点再处置会十分滞后,路口拥堵会很快蔓延到东西两侧主干道,影响整个区域的通行效率。“通过系统对通行不畅路段的数据进行分析,可在拥堵发生之前,提前将岗位警力派驻到拥堵路段,然后提前采取措施。”交警总队高架支队副支队长刘晓皓表示。
目前这套算法系统的数据捕捉已经覆盖上海整个中心城区。根据获得的大数据,交警部门已经完成了全市239个常态堵点的治理。还有一些常发性拥堵的路段,通过提取各根车道的通行量占比和信号灯配时数据,再进行路政设施的优化,也能尽可能减少拥堵的频次和时长。在专家看来,在城市道路容量见顶,私家车与日俱增的背景下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融合,为精准治堵提供了更多的可能。
(本文来源:看看新闻)

